永远的歌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08 作者:日出网

相关推荐

永远的歌声教学思考word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永远的歌声教学思考word版,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现代职业中文档处理规范是必须遵循的,借鉴可以让我们思路得到升华。借鉴范文的构思让自己有了更好的写作思路,您将会了解为何“永远的歌声教学思考word版”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感谢您的关注让我们一同了解更多!

1.理解歌声,认为歌声里包含着什么?说清楚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写,你是如何体会到的。(找到叩询文本的钥匙)

2.理解为什么上山采药?采药过程是、大人们找到我们后的情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一个细节,一个亮点。如我和二牛干脆下水抓鱼的场面:(摸呀捉呀追呀堵呀)读词,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教学中学生读得平平,没有意识到这四个人物动作的关键词在文中起的作用和领会作者的用词凝练。我就以声传情,以趣生情,以情悟情:这么容易摸到吗?摸就得仔细点——“摸呀”!摸到了赶快——“捉呀”!要不鱼就跑了!可是鱼太光滑了,吱溜一下跑了——“追呀”!鱼跑了你心里不急吗?太快追不上怎么办?——“堵呀”!谁再来读一读?指一学生读。

3.合作朗读课文,感受“歌声”,重组课文内容,丰厚本旨的内涵。

4.重读“歌声”,想象说话:歌声向人们倾诉了什么?包含了什么?把歌声改成小诗诵读: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让我们都做爱的使者,去继承爱,弘扬爱,传承爱(回归主题,升华境界)。

这是我来到蒸湘区实验小学的第一次公开课,尽管我作了充足的准备,但是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活跃,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还不够,学生读的不够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

rCw66.cOm同步阅读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系列


本文将带您通过多种分析角度全面探究“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设计教案需要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衔接。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让更多人受益!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

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学具纸片若干(每个学生至少两张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圣诞节快要到了。圣诞老人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出示情境图蛋糕】要想把这2个蛋糕分给2个同学,怎么分,才公平?(生:平均分)2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分得1个。

【设计意图:创设圣诞节老人为小朋友分礼物的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利用情境中的学习素材可以清楚地揭示分东西时要想分得公平,必须要平均分,方便学生从整体上架构数学知识,为后面认识分数奠定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并掌握二分之一的意义

(1)符号创造及介绍。

师:要想把这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可以得到多少呢?(生:一半或1/2)

【若生说一半】师:一个蛋糕,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能不能也创造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半个蛋糕呢?(让学生进行符号创造)虽然这几位同学表示一半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在想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在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表示一半。师:这几种方法,你喜欢那个呢?生:1/2

【若生说1/2】师:你真棒!知道用1/2来表示一半,那你能来介绍一下你说的这个数字吗?(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正像同学们想的这样,数学上统一规定用1/2表示一半,先写中间的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接下来,一起写一写1/2这个数吧!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认知冲突,从而自发产生符号创造的需要;学生经历了符号创造的过程,对分数的读法,写法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2)理解1/2的意义。

师:刚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板贴,用粉笔重点标注)另一份呢?(生:1/2。用粉笔重点标注另一份)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师:认识了蛋糕的1/2,你能找到学具纸片的1/2吗?【课件出示操作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①动手折一折,找到手中图形的1/2,并把它涂上颜色;②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1/2的。将合作要求再具体点:一折:动手折一折;二找:找到手中图形的1/2;三涂:把它涂上颜色;四说:说说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1/2的。】下面计时三分钟,动手做起来吧!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片,具备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纸片,动手操作。学生操作后,全张展示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1/2?

生:我把( )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1/2。(修改: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交流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将他们学具纸贴到黑板上】

师:孩子们,请你观察黑板上的学具,你有什么发现?

生:图形不同,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却都能用1/2表示。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来表示。

师:老师也涂了几个1/2,你们帮我看看我找到的对不对?

出示课件:几个被分成两部分的图形,(有平均分的,不平均分的)。

(3)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对1/2这个新朋友已经非常熟悉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是什么意思?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理解1/2的意义是学生认识分数意义的基础,在本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环节让学生在认识了蛋糕的1/2之后,动手利用学具纸片析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不同图形的1/2。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在大量的直观体验中,学生逐渐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在理解的同时,学生用语言充分描迷1/2,逐渐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几分之一

(1)创造四分之一: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生:1/4。)谁能借助学具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1/4的?(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1/4;把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1/4,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学生边说,教师边板贴学生作品】

师:为什么图形不同,折法不同,却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生:因为它们都是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4来表示。)

(2)小结提升。

师:【课件出示:依次出示很多圆被平均分成2、3、4、5、6等不同份数,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这1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1/2),那平均分3份,1份是?(1/3),平均分成4份,1份是?(1/4),这是?(1/5),这是?(1/6、1/7、1/8)

师:继续分下去,还能得到哪个分数?(1/9、1/10、1/11)

还能继续分下去得到其他的分数吗?这样的分数能说得完吗?(生:分不完,这样的分数由无数个。)

(课件呈现)

师总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有了认识1/2的基础,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就相对简单了,本环节除了让学生利用直观材料感知1/4的意义之外,还发挥了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帮助学生想象:可以无限分下去,有无数个分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极限思想,同时可以渗透分数单位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理解并掌握几分之儿

(1)认识几分之几。

师:我们再来看分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1份是多少呢?2份是多少呢? 3份呢? 4份那你能用学具纸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找到图形的3/8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将学生的作品板贴到黑板上。)

(2)揭示分数及分数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咱们研究出的这么多的数,有成就感吗?比较这些数和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它有自己的名字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能说出3/8的中间这条横线叫什么?分子与分母分别是多少吗?(边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以及几分之几之后,黑板上已经有了大量的分数素材,此时,介绍分数及分数各部分名称,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3)了解分数的由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其实分数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分数的由来) 【设计意图:此处不仅是了解分数的由来,渗透教学文化教学。更是以简洁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分数创造发明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课堂中学生进行符号创造的过程很相近,从而学生体会到学习创造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三、拓展应用,内化新知:

师:看到大家学的这么认真,圣诞老人可高兴了,现在他想考考大家,请看题。(出示习题)

四、课堂回顾,拓展延伸:

师: 本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补充: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分数。而是缺少发现分数的眼睛。同学们,这节课后,让我们带上数学的眼睛,走出教室,去发现更多的分数吧!)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2)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感觉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起点远远高于我的预设,他们对分数并非一无所知,而我完全是站在从用“一半”引出“二分之一”,再到自己折出“四分之一”,步子跨得小,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充分放手,所提的问题缺乏挑战性,空间不够大。但也因为学生的起点高,节省了课堂时间,还使整个课堂生成了些许精彩。

2、折纸游戏认识1/4、2/4 、3/4、4/4。这一环节将折纸游戏局限在只折正方形手工纸。这样局限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也使教学的气氛不够轻松热烈,学生的兴致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能够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那么,学生的兴致就会更高涨,教学气氛会更活跃,生成的课程资源会更多,学生的认知也会上升一个层次。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适合学生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3)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黄静蓉 邮编: [课题]

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六册第6

4、65页的内容。 [教材简解]

本节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6

4、65页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通过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本课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平均分由原来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突破到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部分突破到一个或几个组成一份,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教学难点: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某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设计思路]

1、创设了小猴分桃的主题情境贯穿全课,将各个教学环节生动活泼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联系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情境中感悟新知。

2、安排了“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汇报交流---比较概括”的教学流程,在学生充分的操作活动后,引导学生比较概括,抽象理解分数的意义。本节课一共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和三次比较:(1)把4个桃、8个桃、12个桃分别平均分成4份,得到这些桃的四分之一。(2)把6个桃分一分,可以得到六分之

一、三分之

一、二分之一。(3)用12根小棒,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

2、1/3等分数。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体验分数形成的过程,在一次次辨析思考中,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逐渐走向丰满和深刻。[教学过程]

一、认识1/4

1、情境导入,复习1/4 师:在一座山上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正当他们满头大汗的时候,猴妈妈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呢?(一个大西瓜,一个神秘的口袋)看着满头大汗的猴宝宝,猴妈妈赶紧给他们分西瓜,猴妈妈会怎么分?(平均分成4份)

师:每个小猴可以得到一份西瓜,你知道这一份西瓜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指一块)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教师结合自己的口述,及时进行板书)

2、教学例题

(1)初步认识一个整体

师:西瓜吃完了,可猴宝宝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他们想到了猴妈妈带来的神秘口袋,(电脑回放)其实这个神秘口袋中装的也是小猴子喜欢的水果,猜是什么?

生:桃子。

师:猜猜有几个?不管有几个,我们都把这袋桃子看作一个整体。师:那袋子里到底有几个桃呢?(2)把四个桃平均分成4份。

师:袋子里有四个桃,在这里我们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你打算怎么分? 生:每个小猴一个桃。

师:对,因为有4只猴宝宝,猴妈妈肯定会和西瓜一样平均分成4份。为了更清楚的看出这4份,一般用虚线把他们分开。这里的一个桃就是其中的一份,那这一份就是这些桃子几分之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些桃子的1/4。

师:原来你是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个桃就是一份,每份是些桃子的1/4。

师:谁再来说说1/4是怎么来的。

师:那这一份呢?(要求学生把1/4的含义完整的说一说)看来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1/4。(3)把八个桃平均分成4份。

师:这个神秘的袋子可真神奇。你看袋子里又变成了8个桃。你能帮猴妈妈平均分给4个小猴嘛?(在练习纸上分,并涂出其中的一份,完成填空。)

展示学生的作业,组织讨论: A.每一份涂几个?

B.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一?是1/

4、1/

8、2/4还是2/8?

师:现在你能不能完整的说说这里的1/4表示的意义。独立的说说1/4的含义。

(4)比较:这里的一份有两个桃,这里的一份有一个桃,却都表示这些桃子的1/4,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说明:这里的比较让学生关注每一份里桃的个数虽然不同,但都表示这些桃的1/4)(5)把12个桃平均分成4份。

如果这个神奇的口袋里有12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电脑演示分法),那每一份是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呢?(完整的说说1/4的含义。)

(6)拓展

师:刚才我们将四个桃、八个桃、12个桃都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都是这些桃的1/4。如果有100个桃,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如果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个桃,但我知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小结:看来不管桃子的总数是多少,只要把这些桃子都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这些桃子的1/4。

(7)比较

师:刚才我们帮猴妈妈平均分了桃子,在这之前还分了西瓜,每个猴子都得到这些水果的1/4,比较一下,这两种水果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得到的1/4是这个西瓜的一部分;把许多个桃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得到的1/4有一个或几个桃。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关分数的新知识。(板书)

(设计说明: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次比较,四分之一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分数的本质: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认识其它的分数

师:刚才平均分,得到了1/4,还有其它的分数吗?请同学们把6个桃先分一分,再写出不同的分数。

学生练习后汇报自己的想法,得到1/

2、1/

3、1/6。

师:比较一下,这里同样都是6个桃,为什么能得到不同的分数?

小结:看来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每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也就不一样。

(设计说明:上面的环节仅仅认识了四分之一,对于认识几分之一还不够。所以接下来教师请同学们把6个桃先分一分,再写出不同的分数。学生练习后汇报自己的想法,得到1/

2、1/

3、1/6。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第三次比较:这里同样都是6个桃,为什么能得到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每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也就不一样,帮助学生完善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巩固应用。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学的怎么样。

1、填一填、说一说,想想做做1。

要求学生先写,再互相看图说说说说分数的意义。

2、画一画,想想做做3 教师:你打算怎么画? 理解先分一分,再涂上颜色。

3、摆一摆 ,想想做做4(1)拿出12根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2)师:你拿了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有几根?怎么想的?(3)你还能拿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

4、操作

(1)用你喜欢的学具表示出三分之一 ①学生操作 ②汇报

③追问:你们选择的学具不同,个数也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三分之一表示?(2)用你喜欢的学具表示出五分之一

四、总结拓展。

教师:今天我们又一次学习了分数,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小结:其实不管是以前的分数还是今天所学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些物体的1/4。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分数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设计说明: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一般建立在具体情境中,因此练习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但我们的教学如果止步于这里,学生的对分数的认识无法抽象出来。所以在学生操作后,有目的的让学生在抽象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教学。)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一般建立在具体情境中,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感悟,建立表象。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体验分数形成的过程,在一次次辨析思考中,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逐渐走向丰满和深刻。

从课堂教学中发现,表示八个桃的四分之一,有的学生涂了一个,有的涂了两个。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全体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这个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认识分数的过程。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先用竖线平均分一分,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学生回答时也要注意指导有序地表达:八个桃的四分之一,把八个桃平均分成四份,一份有两个桃。对学生画图方法和口头表达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材(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34-35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本课时则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对知识的产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练习,尽量让他们对分数的知识有系统化的认识,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三幅图片,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三幅图片——俄罗斯国旗、五朵花两黄三红、平均分成六份的六边形其中三份涂成红色)

问:同学们,你会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些图片中的红色部分呢?请说出它的具体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经历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到抽象图形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两盒中内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请两位男生上来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师(问台上的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

生:我把盒里的铅笔的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两位男生都拿出了4枝铅笔。

2、再出示两盒内装6枝铅笔的文具盒,请两位女生上来也拿出其中的1/2。

(猜一猜她们会拿出几枝铅笔呢?)学生活动,两位女生都拿出了3枝铅笔。

3、设疑: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疑问吗?请想一想,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四位同学都是拿出铅笔总枝数的1/2,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有的一样多,有的却不一样呢?

预设:

生1:男生和女生肯定有一组拿错了。(师追问:你认为哪一组拿错了?请上来验证。)

生2:两个男生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一样多,两个女生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一样多。

生3:男生组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和女生组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师追问:猜一猜谁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多呢?)

3、检验:请四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铅笔盒里的总数是多少枝,拿出它们的1/2又是多少枝?

4、小结: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相同;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的一个体验数学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多少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5、试一试

课件展示,8枝铅笔(五枝红色,三枝蓝色,其中一枝蓝色铅笔是削好了的)

问:你能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削了的铅笔呢?

生1:是总铅笔枝数的1/8。

生2:是蓝色铅笔枝数的1/3。

生3:是第一横排铅笔枝数的1/4。

生4:是一个竖列铅笔枝数的1/2。

(设计意图:本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同一个具体数量它所在的整体不同,表示它的分数也就不同,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分数具有相对性。)

活动二:说一说

1、课件展示小明和小军看课外书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和问题。

问: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小明和小军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2、生同组交流后,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随机追问:“如果小军看了50页,小明看了5页,你们知道小明的书有共有多少页吗?小军呢?”

3、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大,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即分数具有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4、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1)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2)涂出所画图形的2/4。(3)涂出所画图形的4/4。(本练习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理解分数的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上渗透分数单位,为学习假分数作铺垫。)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2、选一选(课件展示)

一堆糖果的2/5是4个,

这堆糖果会是下面的哪一堆呢?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逐步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并让学生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11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6)

认 识 分 数--几分之一

大坝中心小学 吴月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小组图形(①号信封: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②号信封:3个同样大小的圆)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出示旅游图(课件一):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请看他们都带来些什么食品?如果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二、学习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①教师揭题(课件二):

a、出示一个蛋糕。

B、提问: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个?

c、讲述: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半个,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②感知理解:

a、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这句话,示范1/2的写法)

B、课件将1/2标在蛋糕左半上,提问:①1/2是怎样得到的?②右边一份是多少呢?(指名说,相互说)

③认识名称:分数的每个部分分别叫什么呢?学生看书汇报(板书名称)

⑵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过渡:刚才是一块蛋糕,如果是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折出它的1/2吗?

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2(教师收集作品2件展示)。提问①折法一样吗?②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只有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⑶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出示图形(课件三):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来表示。

提问:为什么③④图形不能用1/2表示?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刚才小朋友们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1)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请组长出①号信封每人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每个小组分别发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

(2)反馈交流。(分类展示)①学生汇报:自己用一句话表述得到的分数;②师将作品帖在黑板上。

(3)形状不一样,为什么涂色部分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3、(课件四):数学乐园,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 (试比大小)

三、探索比较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请组长拿出②信封比一比三个圆片的大小给小组同学观察。

(2)其余3人每人用一张圆片分别折一折,涂出它的1/

2、1/4和1/8。

(3)各组活动,并把你的折法说给组长听

2、汇报:

①指名三个学生分别表述1/

2、1/

4、1/8是怎样得到的?

(师将作品帖在黑板上)

②将这三个分数排成一队怎样排?

③从左往右看,你能发现什么?从右向左看呢?

提问:如果把这块月饼平均分给16人,每人分到多少呢?32个人呢?

3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学会了哪些本领?

2、这些分数都有什么特点?(板书"__几分之一")

五、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找分数。

(1)(课件五):生活乐园,"想想做做"第6题 :联系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发现什么?

(2)出示实例,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①根据图形填分数(图略)

②根据词语趣味填分数:九牛一毛()千载一时()百里挑一()万无一失()

2、(课件六):智慧乐园,分数产生的相关资料介绍。

3、学生站起来说分数,再走出教室(其余学生鼓掌)

1/4―――1/3――――1/2―――1/2(站起来的学生说理后走出教室)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7)

《认识几分之一》

常河镇中心小学 周晓英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8__100页“认识几分之一”。

学情分析:分数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小数的基础。多次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一些模糊的了解,但都是比较肤浅的,不能把握分数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组织大量直观的、感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和发现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

2、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难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

教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质疑引导

(1)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和一枝水彩笔。(2)每人一张圆片(由教师设计好大小),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知,初步认识

1、故事引入:由熊大、熊二分苹果引入新课。(课件演示)学生指出苹果的一半在哪里。

师小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⑶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实验操作,全面认识几分之一

1、自主探索,认识1/2。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课件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谈话:这一半苹果是这个苹果 的1/2,那么,另一半苹果又是这个苹果 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读1/2)

小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说)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 涂上颜色。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

(3)学写分数

谈话:你想写一写1/2吗?该怎样写呢?(“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苹果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标出自己折出的12。(4)认识各部分名称

师:这个2叫做什么?1叫做什么?这条线叫做什么呢?请打开书98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分母2表示什么意思?分子1呢?(5)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 表示?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设计意图:1/2是最简单的分数,学生也最容易理解它的含义。因此,本节课首先通过各种活动丰富1/2的表象,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1/2。)

2、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⑴联想:师:刚才我们用折的方法表示这张纸的1/2,请同学们想一想:用折的方法除了可以表示这张纸的1/2 外,还可以表示这张的纸的几分之一呢?

⑵操作: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⑶交流: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⑷深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的1/4)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 表示?

3、深入探究,比较分数大小 (1)听故事,比较分数大小。

究竟是谁吃的多一些呢,熊大还是熊二?(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课件出示同样大小的圆的1/2和1/4,学生比较验证。

你有什么想对熊大熊二说吗?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认识1/

2、1/4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其它分数的含义,进而认识新的分数。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争论、交流,进一步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提升。

1、练习,判断阴影部分能否用1/2表示?

(1)、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如何? 看谁判断的准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适当的练习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是促使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必要进行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内化新知。)

4、生活中的分数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课件出示)

师:《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生:《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 师: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

生:把《科学天地》再分,黑板版面就平均分成了四份。(2)我们身边有分数吗?学生找一找自己的身上、教室里的分数。

(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本环节搜集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六、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能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人一个苹果,怎么分呢?”这样一个既富有生活情趣又蕴含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巧妙的在“一半”这一生活经验和“1/2”这一数学知识间架起了一座认知的桥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1/2。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儿童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积极主动的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2、关注教学过程,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强调“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牢

牢记住这一点,以1/2为突破口,开展了三次动手实践的数学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并充实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认识。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学会了探索的方法。让“理解分数意义”这一教学难点在动手实践这一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得以轻松突破。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师:把4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2块。

师:把2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1块。

二、探究新知

1、引导探索

师:同学们表现非常好,那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生:每份是一半。

师: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师:出示月饼图,并让同学们说说其他图形一半用分数表示方法。

()()()()

生:用分数表示上图红色部分所占的比例。

师: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

(设计意图:具体数学的一半同学们能说清楚是多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

2、拓展

师:请大家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并涂色表示

三、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师: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吗?并涂上颜色吗?

生:动手操作。

师:出示示范图。

()()

师: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呢?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生:因为每一份都相同。

(教学意图: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

3、辨析:下面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请说明理由。

()()()()

四、比一比

师:折(画)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画一画),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生:同学们折(画)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知道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画)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填空题。

1>1

2 4

1>1

4 6

通过课件演示(意图:平均分的分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于是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五、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含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

比较大小:一个物体或图形,只有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同,每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活区”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生活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分同样大小月饼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同一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及六分之一,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干的事情,将知识蕴于动手操作中,在操作、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填空题

个,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是分子,()是分母,读作:

3、妈妈买了12个苹果,给哥哥7个,给妹妹5个。哥哥得这些苹果的,妹妹得这些苹果的。

个,个,几个

份,每份是它的(),写作:。

,写作:,它的分子是(),分母是()。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9)

一、情境导入

师:五一长假,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

生:去了!

师:智慧老爷爷领淘气和笑笑也去旅游了。路上,智慧老爷爷给淘气和笑笑买了四个桔子、两瓶可乐,还有一个比萨饼。想想智慧老爷爷该怎样分才公平合理呢?

生:分一样多,才公平。

生:平均分。

师:对。每份分得一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下面我们就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帮他们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分一分、平均分。)

师:(出示笑笑和淘气的头像,取出四个苹果、两瓶可乐)谁愿意到前面帮他们分一下,请举手。(一名学生到前面分苹果和可乐。)

师:比萨饼怎样平均分呢?

生:每人一半。

师:谁来分一分。(指名学生分比萨饼。)

师:让我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得的结果,都该用数字几表示呢?

生:苹果每个人分2个,(板书2)可乐1瓶。(板书1。)

师:每人分一半比萨饼,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生:0.5。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能到黑板上工整地写出来吗?

师:(指1/2)这个数字的面孔有些陌生,请不认识的同学别急。这个数谁知道,怎样读?

生:它是分数,读作:二分之一。

师:你说对了,这个数正是老师要介绍给同学们的新朋友,它是一个分数。(板书:1/2。)

师:读分数时要从下往上读,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半个比萨饼)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半就可以用1/2——这个分数表示。

师:这个比萨饼中有几个1/2?

生:2个1/2。

师:2个1/2合起来就是……

生:1/2,就是整个一张饼。(师补充:用1表示。)

二、探索新知

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教材54页“涂一涂”)我们的新朋友1/2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想请同学们在这些图形中找到它并用斜线把它涂出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涂出它们的1/2 。(师指名学生到前面的题卡上涂。)

师:请其他的同学们把书翻到54页,涂一涂。(生练习,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帮他检查一下,他涂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的新朋友1/2看同学们这么快就找到它,有些不服气,给我们提一个问题。

师:(指投影上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看这些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却都能用1/2表示,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这些图形的一半。

师:看来1/2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师:淘气、笑笑想和智慧老爷爷共同分享比萨饼,看来我们要重新分了。

师:(出示圆片)这回我们该把这个饼平均分成几份?

生:三份。

师:(将笑笑头像贴到其中一份里边)这块给笑笑的,同学们看笑笑得到比萨饼的几份?(生:1份。)

师: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1/3 。(师板书:1/3。)

师:为什么用1/3表示?

生:因为比萨饼被平均分成三份,笑笑得到其中1份。

师:(把淘气的头像贴到另一份中)那笑笑和淘气两人得到这个饼的几份?

生:两份。

师: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2/3。(师板书:2/3。)

师:(在剩余的一份中贴上智慧爷爷的头像)智慧老爷爷问:“我们三人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3/3,也就是1个饼。

师:吃完了比萨饼,智慧老爷爷邀请我们玩折纸游戏。请拿起桌上的正方形手工纸,现在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怎么折呢?快动手试一试吧!(学生自由折,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展示折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想想你涂色的部分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师巡视。)

生:我涂了一份,用1/4表示。

师:有没有和这位同学不同的?

生:我和同桌合作每人涂了一份,共涂了两份,用2/4表示。不过,我们还有个发现,就是我俩涂的正好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一半用1/2表示,所以我猜2/4=1/2。

师:(惊喜地)真该为你们的发现鼓掌。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我们都该感谢你们!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涂出了这张手工纸的三份,用3/4表示。

师:你的回答真完整!谁还想像他这样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不同的发现?

……

师:多么完整又清晰的回答啊!你也让我们有了新收获,感谢你。

师:(指黑板)像1/3、2/4 、3/4、4/4……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你们还能举出几个分数吗?

生:7/8 、1/10、3/9 、16/17……

师:我们这样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生:不能。

师: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分数。同学们,分数和我们身体各部分一样有自己的名称。如:(师用尺画横线写)3/4,写分数时我们要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这条横线的名称是分数线。然后写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平均分的分数,名称是分母。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分子。看3/4,谁能像我一样,介绍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师:(把学生分为红、黄、蓝、绿四队,课件出示超市场景)分数超市举办超市大赢家活动,答题赢购物卡。比一比哪队赢的购物卡最多,哪队就是超市大赢家。

(一)课件出示各种水果按钮,由各队自由选择,每个水果按钮链接一道必答题。

必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两张购物卡。

1.教材54页说一说: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这三个新认识的分数。

2.教材55页3题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明确分数要在平均分基础上产生。

3.教材55页第4题。

(二)课件出示蛋糕和果冻,后面链接抢答题。

抢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三张购物卡。

1.考考谁是火眼金睛?(下图中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两幅图通过移一移,都能转化成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对学生渗透数学中转繁为易的思想。)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识了分数,知道一半用1/2表示。

生:我知道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还知道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师:我们今天对这个新朋友还只是刚认识,随着今后的学习我们会更加熟悉它,并熟练使用它。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教案(篇10)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执教者

嫩江县第一小学 滕中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认识分数》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

三年级的学生对整数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对分数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听说过二分之

一、三分之

一、七分之五??等等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但还一直没有正式接触过。今天这节课是学生的思维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与飞跃,是一次“群体分”到“个体分”的一次过渡。学生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如平分一个蛋糕,平分一个西瓜??但是不会用分数来表示。此时,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应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本节课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学习引导、促进、合作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下去。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知识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节课中主动地学习,开展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基本理念、学情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

1 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意义,从而引出几分之几。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会表示简单的分数。

四、教学流程

目标设定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多样的、有效的数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出新知。

1、创设分糖果的情境,导出“平均分”。

师:同学们,淘气和笑笑是我们最要好的学习伙伴,今天他们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了,我为他们准备了些糖果,快来给他们分一分吧!有10块糖果,怎么分才能让他俩都高兴呢?请同学们用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糖果分一分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即公平又迅速。分完请坐好!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这样分公平。

师:要想分得公平,就得怎样分? 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2、创设分苹果的情境。

预设一:

2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10块糖果平均分给了淘气和笑笑,刚在老师有个难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我这只有一个苹果,要公平地分给她们俩个,我就不知道怎么分了?快点帮帮我吧!请同学们拿出我为每个小组准备好的苹果试一试,看看怎样分才算公平?在用小刀分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安全,别让刀伤着手!听清要求了,现在开始分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分得最公平!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苹果。

师:到各个小组间巡视,时而参加到某个小组的活动中。

生:通过活动后汇报——要想分得公平,就得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半,每个人得到这个苹果的“一半”。

师:(到各个小组检查完之后,对每个小组分得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选一个分得最平均的苹果拿到前面)同学们,我们看像这样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怎样来表示呢? 生:用“一半”来表示。

师:那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 “一半”吗?

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示“一半”。(一边表示一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示的)

师:(对学生的不同表示法给予肯定和表扬)同学们刚才用了折一折,涂一涂,分一分等形式来表示“一半”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去表示一下“一半”呢?

生:能!用1/2来表示。(学生阅历多的同学会说出来)

师:你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对,“一半”就是用1/2来表示!像“1/2”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就用分一分的方法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预设二:分苹果的情境相同。只是在分完苹果后,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每个人得到了这个苹果的1/2,那么老师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走——

师:你可真聪明啊!没有学过你都会用这样的数来表示了!你知道这叫什么数

3 吗?(生:分数)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爸爸教我的/我是从书上学来的??)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你说得很正确:像“1/2”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然后揭示课题。

师: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一半”用分数“1/2” 来表示,那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下“1/2”吧!看哪个小组表示的方式最多,老师就参加到哪个小组里去。开始吧!

师:(生小组汇报之后,师向学生置疑)关于1/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师:你们都没有,那我有一个问题——(师手里举着半片树叶和半个大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的阴影都用1/2来表示,可为什么不一样大呢?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1/2表示的是物体的一半,但不同的物体,一半是不一样大的。探究新知

由1/2引出几分之一。

师:像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用分数1/2来表示。那谁再来说一下“1/2”表示什么含义。(生:1/2表示一半,或者有的说“1/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师:你说得真棒!那请同学们看一组题。(课件出示:下列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生:认真思考并给出答案。

师:(指着一个被平均分成三份的图形说)你为什么不选这图形呢?(生:因为这个图形没有被平均分成两份。)那被平均分成几份了?(生:3份)那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怎样来表示呢?(生:1/3)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你太聪明了!同学用自己聪明的智慧不但认识了1/2,现在又认识了1/3,那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生:一一说出自己想认识的几分之一)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去用自己喜欢

4 的方式来试着表示一下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吧!老师看哪个小组表示的好,老师就会成为那个小组的一员。(生:积极地表示着)

(请学生选择学具图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几分之一,然后把学生表示成果在小组内展示。并把优秀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2、由几分之一引出几分之几。

师:(指着学生表示的作品,让学生一一说出自己表示的是几分之一。)(然后,师指着这几个几分之一说)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这几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生:横线上面都是1。)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准确。那你们能不能说一说这几个分数都表示什么呢?(生:一一说出答案。)那像这样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可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了之后,表示的不是其中的一份,而是几份的数,那我们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呢?(生在老师的启发之下能说出用“几分之几”表示。)

师:那你还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表示一下“几分之几”呢?(生:热情洋溢地说:“能!”)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下“几分之几”吧!

生:用学具表示出几分之几,然后在小组内展示。

师:把优秀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表示的是几分之几,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示的。生:到前面指着自己的作品说。

师:(把学生说出的“几分之几”板书到每幅的图的下面)同学可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又认识了几分之几。那么谁再来说一说“几分之几”表示什么呢?

生:说出几分之几的含义。

师小结:像这样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数,都是分数。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5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身体的各部分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那么分数也一样。你们想不想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呢?(生:想!)那好,请听清老师的要求:把书打到第58页的内容,阅读数学书中有关信息,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同时小组讨论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汇报自学成果。老师要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学习气氛浓,老师就请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好!开始吧!(师此时下到各个小组中,积极地参予到他们的学习中去。到每个小组都问个问题,并参予到他们的讨论中,激起学生们学习的高潮。)

师:谁愿意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作例子来说明一下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谁想说谁就主动到前面边板书边做个小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

生:勇敢地到前面边写出一个分数3/4,然后指着这个分数说——上面的“3”叫做分数的分子,中间的“——”叫做分数的分数线,下面的“4”叫做分数的分母。

师:下面的同学对这位小老师的讲解满意吗?(生:满意!)那好!通过刚才的动手实践——你所表示的分数,谁能说说分数的分子、分母和分数线分别表示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汇报。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分数的分数线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了,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你说得非常正确,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老师要向你学习!

师: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那我们怎样来读分数和写分数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们是按照从下往上读。

生:我们是先读分数的分母,再读分数线,最后读分子。

师:还有不用的意见吗?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读分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的顺序。比如:6/7我们读作:七分之六。现在出示一些分数大家来读,谁会

6 读谁就站起来读!

生:(热情很高地积极勇跃地站起来读)师:认真地听并及时纠正错误。

师:同学们真棒!都读对了!那我们又怎么来写分数呢?谁愿意到前面边写边说?(同时组织下面的同学认真听,认真看。)

生:(一边说一边写出一个分数)我们在写分数的时候是先写分数线,然后再写分数的分母,最后写分数的分子。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刚才看到老师就是这样写的!

师:啊!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先写分数线,确定了分数的位置,然后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同学们,记住了吧!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右手的食指,老师说分数,你来写分数。(练几个后,再在本上写几个)

师:同学们,你们凭借着自己聪明的智慧,已经学会了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分数了。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佩服你们!现在,老师奖励给你一个自己赞美自己的机会!

生:(竖起大拇指说)I` m so smart!(我真棒!)新课置疑。

同学们,学到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巩固练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和分数做游戏吧!(课件出示练习)

(一)(智慧大闯关)挑战第一关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挑战第二关

1、说一说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挑战第三关

1、教材第55页第四题。

2、想一想

(二)说出你知道的生活中的分数 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汇报学习收获 布置实践性作业

六、板书(略)

优秀教学设计秋天的雨集锦5篇


我们来一起看看日出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学设计秋天的雨”。成功的教师必须要充分准备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重视教案的编写工作。教案能让教师做到对自己要教授的内容心中有数,对授课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此文观看后您的人生经验可能会更加丰富!

优秀教学设计秋天的雨 篇1

一、解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了秋天的缤纷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秋天的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介绍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正确读会“清凉、留意、扇子”等词语。

2、能力训练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去感受秋雨的美妙神奇。

3、德育渗透点:喜欢秋天,能通过写句子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2、体会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学会模仿课文里的重点句写话.

三、谈设计理念

1、抓住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理解文本。

语文课堂中,我们要重视“疑难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在质疑解疑中启发思维,为训练语言打开通路。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

本节课中,我主要围绕“小作者对秋天的雨有着怎样的感受”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在设计“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小作者对秋雨有什么感受?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学生把小作者对秋雨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在学生交流反馈后,我出示了5句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欢乐的歌。这几句句子是分别是每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也是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又让学生自己读句,再教他们一起提炼出重点词,逐一板书出来。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有了基本了解。

接着,我又依托板书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呢?”“为什么说它还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以这2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分别来统领1、2自然段的教学。例如,在自由读完第1段后,学生找到“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个答案后,我又让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秋天的雨,在边读边体会中得到“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慢慢走来”的感受。

又如,我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后,找找“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的答案,学生先得到“秋天有许多颜色的答案。”我接着让他们找到写颜色的词语,并逐句进行理解。在学习、理解重点句时,我通过“比较句子”、“欣赏图片”、“练写句子”等多中方式来让学生理解句意。从句子中,学生知道了秋雨把颜色给了很多朋友,从而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

这节课中,我在每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后,马上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寻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

优秀教学设计秋天的雨 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的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1、理解课文如何以秋雨为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进行生动描写。

2、感受文中美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

1、引发情感:

那刚刚离去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引入课文:

1、齐读第一段 指导读 齐读。

1、学生默读第二段,并思考,看到了什么?

2、秋雨分别给这些植物涂抹上哪些颜色?(生边读边画)你还看过哪些秋天的植物,有哪些颜色?仿照上面短语的形式说说吧。

3、这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4、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师引读,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过度,秋天的雨,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好多香甜的气味呢,让我们来闻一闻吧!

2、看着这香甜的水果,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指名读 挑战读。

1、轻声地读第四自然段。

2、分派角色,演读课文。

(学生分别扮演秋雨姐姐、喜鹊、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和柳树的叶,进行对话练习。)

1、结合板书,学生谈谈从秋雨中收到哪些丰收?体会到哪些欢乐?

2、师小结。

3、满怀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1、(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仿照歌曲来创编,歌曲《秋天在哪里》)。

2、每小组自选主题,合作交流,完成填空。

3、派代表朗诵。

4、师生共唱歌曲《秋天在哪里》。

优秀教学设计秋天的雨 篇3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热、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读秋天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具准备:收集树叶或者图片(如银杏叶),录音机,磁带,课件等。

教师导语:同学们,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雷雨的洗礼,秋雨姑娘又象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是美好的,神奇的,又是令人陶醉的。

1、 师:你喜欢《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吗》?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读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一下,好吗?

2、学生有选择地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3、组织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总结优点,指出不足,并提自己的建议)

1、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过渡:好,同学们,现在你是想看看秋雨的颜色,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听听秋雨的声音呢?

2、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书后的收获。

3、组织学生班上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师:喜爱秋雨颜色的小朋友,你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

(1)学生读文汇报,其他补充回答。

(    )的银杏树 (     )的枫树  (     )的田野

(3)口头练习填写,指名读,齐读。

师:秋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是(生:五彩缤纷)那么,你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词语的含义。

师:你喜欢秋雨的颜色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被艺术化了的语句)

(5)学生汇报,师随机出示下列句子,并知道朗读、品味。

黄黄的叶子象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风的凉爽。

师:秋雨不仅有好看的颜色,还有好闻的气味,谁闻到了?

(6)生读文或口述。

师:秋天的雨还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人们(生:冬天到了)还有谁也听到这个消息了?

(7)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完,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到课外去寻找吧!

4、自选作业:

(1)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

(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3)和爸爸、妈妈一起秋游。

优秀教学设计秋天的雨 篇4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4、感受秋天美丽丰收的美景,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受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秋天的雨》。

聚精会神字词大闯关。

师引:根据红色词语,请再来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分三部分来写秋天的雨,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过度:秋天的雨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你看它带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向我们走来了,孩子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都带来了什么颜色?把各种颜色圈出来。

找到了那些颜色?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出示幻灯片(变色的)

师引:看,这么多颜色多漂亮,用课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

过度:快把第二自然段小声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

预设: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出示幻灯片)

预设:因为作者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让我们知道了银杏叶的形状。

出示幻灯片: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叶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感受语句的优美,感受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好处,感受秋天的美。)

师引:自由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预设:像一把把小扇子写出了银杏叶的形状,是比喻,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

师指屏幕:看多像啊,就像小扇子一样把夏天的炎热都扇走了。

你来读读。

是啊,银杏叶扇哪扇哪,一遍扇一遍对炎热说―――

师:听你们与炎热的对话,老师忍不住想夸赞你们,那就奖励你们美美地把这句话读一遍把。(幻灯片)

师引:文中类似这种就是还有一句,谁来读?(设计意图:找出相同的写法,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预设: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幻灯片)

s师:孩子们闭上眼想象一下,你看到枫叶飘到了哪里?

孩子们自由想象,说出来之后顺势让孩子来读这句话,带我们走进你想想的画面。(设计意图: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用朗读来表达心中对秋天的喜爱。)

过度:是啊,枫叶是秋雨的信使它还会票到那些还不知道秋天来临的地方去,把秋天的消息告诉每一个人。指大屏幕,这两句话都这么美,老师也想来读读。(教师和学生比赛读)(设计意图:通过读,感受秋天的美。)

这么美得句子,我们当然要把它积累下来。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出示幻灯片提示关键词。

仿写训练:秋天还可能把颜色送给谁,你能仿照作者的写法来说说吗?学生说。

预设:如果感觉学生仿写困难,教师出示提前准备好的葡萄的图片,石榴的图片,这样孩子仿写起来会比较容易。

预设: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把田野比作金色的海洋,很漂亮。

金色的海洋说明――――

生:丰收了。师:你的心情是―――生:快乐的。师:读出来。(设计意图:间接理解丰收一词,并有感情朗读。)

顺势引出下一句描写丰收的句子。

预设: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幻灯片出示)

引导学生说出:“你挤我碰说明柿子多”“争”说明很多果实(设计意图:再次联系上下文理解丰收一词)

孩子们,你们注意到了没,这句话当中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预设:还有好多颜色。比如:……

秋天的雨把这么多颜色都给了菊花,挂不得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原来是在――感谢秋雨。

师引:孩子们看,秋雨带来的颜色交织在一起,此时,你会想到哪个描写颜色的词语。预设: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缤纷……(设计意图:通过换词的方法来理解重点词语。)

引导孩子置身这五彩缤纷的秋雨中,心情是快乐的。进而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并齐读。(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理解丰收和快乐,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丰收和快乐,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小结:让我一起在此走进五彩缤纷的秋天。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设计意图:再次读课文第二段,感受秋天五颜六色的美,感受作者语言的美,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过度:指黑板,除了美景,你闻秋雨里还藏着迷人的气味呢。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边听他读边闻仔细了,都有什么气味?预设:孩子们找出文中所写的气味

预设:、摘果子吃。、我要住下,不走了,天天吃果子。

舍不得走,被吸引了。

总结:也是被香味吸引了,勾住了你的脚吧。读出来,多少小朋友也是这样的?一起读出来。(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勾住。)

引导想象:可爱的小朋友被香味吸引了,还有谁也会被香味勾住呢?

预设:小鸟、小虫……并引导这些小动物会说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勾住。)

小结:瓜果飘香,你喜欢这样的秋天吗?小朋友在里面乐此不疲。

怪不得作者说:幻灯片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理解丰收和快乐,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丰收和快乐,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过度:你听,秋天的雨还吹起了小喇叭,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一会儿我们要进入秋雨小剧场。要选演员了啊。(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秋天小动物们准备过冬的热闹场景。)

引导:看着情景小动物们行动起来了,人们收到秋雨的广播又会干什么?预设:丰收,带着丰收的喜悦准备过冬的棉衣。

总结:孩子们,这篇课文从颜色、气味、声音三方面按照时间的推移顺序,写了秋的景物变化,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秋天?

这样的秋天我们都喜欢,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美丽景色的感叹,再来读课文最后一段,齐读。(设计意图:带着对全文的理解,深化作者的情感,和作者一起赞美秋天)

1、收集描写秋天的优美词句。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3、把秋天的美景画下来。

4、仿照课文内容,写写你眼中的秋天。

优秀教学设计秋天的雨 篇5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还正确读写,并能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故事梗概。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1、《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描述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因为事情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经历这样的场面,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老师根据课文的精点及新课标的精神,正确的“导”;图文有机会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时应用等。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当时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心产生共鸣。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给学生听,在有感情朗读的感染下,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摄影记者,用你们手中的摄影机捕捉开国大典一些精彩场面,选好你要抓拍的镜头,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拍这些镜头。这样激情导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边选择感兴趣的镜头,画一画,读一读来体会。围绕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小组内交流,疑难的共同探究,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拍的场景反复感情朗读,畅所欲语。教师可抓住重点词句相机引导。如:“他们一大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与“走向”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又如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投向”与“朝着,看着”相比较,如此点拨、比较,学生就不难理解前者表现人民群众急迫、兴奋的心情,后者则包含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讲,师适当引导,又结合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的场面以及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场面,激发学生探究激学的欲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1、总结迁移:

学生已经拍摄了这么多的画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些画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简单说一说开国大典的场面,再写下来。然后模仿这一写法写一个片断(场面描写)。这样读写结合,同步发展了智能。

2、拓展延伸:

师可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思考完成。当你们捧起这些画面,你们心情怎样?打算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为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教案通用(5篇)


日出网的编辑精心为您选出一篇优秀的“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教案”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 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应的好坏在后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分享帮助更多人!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师:把4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2块。

师:把2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1块。

二、探究新知

1、引导探索

师:同学们表现非常好,那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生:每份是一半。

师: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师:出示月饼图,并让同学们说说其他图形一半用分数表示方法。

()()()()

生:用分数表示上图红色部分所占的比例。

师: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

(设计意图:具体数学的一半同学们能说清楚是多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

2、拓展

师:请大家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并涂色表示

三、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师: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吗?并涂上颜色吗?

生:动手操作。

师:出示示范图。

()()

师: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呢?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生:因为每一份都相同。

(教学意图: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

3、辨析:下面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请说明理由。

()()()()

四、比一比

师:折(画)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画一画),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生:同学们折(画)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知道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画)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填空题。

1>1

2 4

1>1

4 6

通过课件演示(意图:平均分的分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于是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五、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含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

比较大小:一个物体或图形,只有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同,每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活区”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生活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分同样大小月饼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同一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及六分之一,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干的事情,将知识蕴于动手操作中,在操作、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填空题

个,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是分子,()是分母,读作:

3、妈妈买了12个苹果,给哥哥7个,给妹妹5个。哥哥得这些苹果的,妹妹得这些苹果的。

个,个,几个

份,每份是它的(),写作:。

,写作:,它的分子是(),分母是()。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教案【篇2】

一、 创设情境,以整导分。

2、 师:第2天又买来了2块饼,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得几块?

3、 师:第3天只买来了1块饼,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得几块?屏显动画:两个半块一样大。

二、 自主探究,体验分数意义。

(一)、认识1/2

1、 师:这只小狗得到的半块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谈谈你的看法。屏显 :1/2。

2、 师:另一只小狗得到了?为什么?

3、 屏显: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4、 师:这个二分之一会写吗?会读吗?

5、 实际操作,体验1/2。

⑴出示各种形状的纸片,师:你能找到这些纸片的1/2吗?并画上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⑵展示并交流你是如何找到的,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⑶观察思考:你有哪些发现?

A:相同之处(强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

B:不同之处:阴影部分的形状、面积各不相同。(讨论强调“谁的”)

⑷出示不平均分的圆片,师:这个阴影部分能用1/2来表示吗?为什么?

⑸师:你还能找到谁的1/2呢?怎么找?

(二)认识其他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

师:我们认识了

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上涂上阴影部分来表示出你想认识的那个分数吗?(注意:在合适处标上你想认识的那个分数。)

2、 组织交流与展示。

3、 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

⑴抽象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⑵分数有大小。进一步观察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三)总结:学生质疑。

三、 巩固拓展。

1、 练习。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

2、 拓展:师:马上要下课了,你能帮老师取下黑板上所有纸片的1/2吗?你能再取下剩下的1/4吗?……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教案【篇3】

《认识几分之一》

常河镇中心小学 周晓英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8__100页“认识几分之一”。

学情分析:分数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小数的基础。多次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一些模糊的了解,但都是比较肤浅的,不能把握分数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组织大量直观的、感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和发现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

2、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难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

教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质疑引导

(1)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和一枝水彩笔。(2)每人一张圆片(由教师设计好大小),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知,初步认识

1、故事引入:由熊大、熊二分苹果引入新课。(课件演示)学生指出苹果的一半在哪里。

师小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⑶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实验操作,全面认识几分之一

1、自主探索,认识1/2。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课件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谈话:这一半苹果是这个苹果 的1/2,那么,另一半苹果又是这个苹果 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读1/2)

小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说)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 涂上颜色。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

(3)学写分数

谈话:你想写一写1/2吗?该怎样写呢?(“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苹果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标出自己折出的12。(4)认识各部分名称

师:这个2叫做什么?1叫做什么?这条线叫做什么呢?请打开书98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分母2表示什么意思?分子1呢?(5)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 表示?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设计意图:1/2是最简单的分数,学生也最容易理解它的含义。因此,本节课首先通过各种活动丰富1/2的表象,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1/2。)

2、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⑴联想:师:刚才我们用折的方法表示这张纸的1/2,请同学们想一想:用折的方法除了可以表示这张纸的1/2 外,还可以表示这张的纸的几分之一呢?

⑵操作: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⑶交流: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⑷深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的1/4)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 表示?

3、深入探究,比较分数大小 (1)听故事,比较分数大小。

究竟是谁吃的多一些呢,熊大还是熊二?(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课件出示同样大小的圆的1/2和1/4,学生比较验证。

你有什么想对熊大熊二说吗?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认识1/

2、1/4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其它分数的含义,进而认识新的分数。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争论、交流,进一步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提升。

1、练习,判断阴影部分能否用1/2表示?

(1)、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如何? 看谁判断的准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适当的练习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是促使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必要进行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内化新知。)

4、生活中的分数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课件出示)

师:《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生:《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 师: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

生:把《科学天地》再分,黑板版面就平均分成了四份。(2)我们身边有分数吗?学生找一找自己的身上、教室里的分数。

(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本环节搜集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六、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能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人一个苹果,怎么分呢?”这样一个既富有生活情趣又蕴含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巧妙的在“一半”这一生活经验和“1/2”这一数学知识间架起了一座认知的桥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1/2。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儿童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积极主动的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2、关注教学过程,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强调“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牢

牢记住这一点,以1/2为突破口,开展了三次动手实践的数学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并充实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认识。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学会了探索的方法。让“理解分数意义”这一教学难点在动手实践这一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得以轻松突破。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p53—5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写简单的分数。

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李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最喜欢吃什么?

那你们知道兔子喜欢吃什么吗?小猫喜欢吃什么呢?

生:兔子喜欢吃萝卜,小猫喜欢吃鱼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小兔子和小猫最爱吃的食物,请看(投影仪出示)并想一想:

(1)4个萝卜,怎样分给两只兔子才公平?

(2)2条鱼,怎样分给两只猫才公平?

生:平均分才公平,只有平均分,他们的个数才相同。

师:动画显示平均分的过程。

师:两只兔子和两只猫都很满意的得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李老师今天也给我们的俩个班长带来了一块好吃的饼,请看李老师是怎样分的,你有什么看法?(投影出示一块大,一块小)

生1:不公平。生2:老师偏心女生。

师:那你认为老师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从中间分,一人一半

生:平均分成两份,两人要一样多才行。

师:老师听取你们的意见,把这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投影仪动画显示分饼的过程)

师:小兔和小猫得到的食物个数使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现在他们每人分到了一半,怎样表示?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有的说用0。5表示。有的说就用纸折,然后涂色。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表示,其实,一半的表示方式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就是刚才李老师听到有个同学说用二分之一表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谁来说说1/2表示什么?

师把意义说完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让不同的学生说分数的意义。

2、折一折,并涂色

师:拿出你喜欢的形状,折出这个形状的1/2,并涂色。同桌两人说一说,你这个1/2表示什么?

生:有的用长方形纸、有的用正方形纸、有的用圆形、还有的用蝴蝶、金鱼等等。(同桌说意义,然后全班交流)

3、涂一涂,说意义

a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拿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1/4,并涂色

(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

4/4。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涂一涂。P54

a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

b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c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还有这张纸的()没涂颜色

d如果将所有的。

同学们,通过以上操作,你能说出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分数表示,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像

写。

(1)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

(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三、尝试运用

a读出每一个分数。

b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判断那些图形的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是的画勾,错的打叉,并说出原因。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读分数和写分数的顺序有什么区别?一个分数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教案【篇5】

一、认识二分之一

例1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

直观演示,学生操作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来表示

用新的数来表示

二、认识四分之一 四分之三

例2 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一份图上颜色。

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他的四分之一,没有图颜色的就是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

三、学习各部分的名称

例3 看图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挂图

由学生说出是几分之几

师板书,介绍这些数就是分数,上面的叫分子、下面的叫分母、中间的线叫分数线。

四、课堂活动

1、 1题

先用纸折一折,问: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填空

2、2题

同方同学,你读我写,互相交换

3、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分数?

第二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书107--10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代本课的任务

完成练习十九的1--7题

二、基础练习

1、1题 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

2、2题 在每个图里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他下面的分数

三、发展练习

1、3题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

注意 是否平均分

2、4题 选出合适的分数来表示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此题的阴影部分不是连续的

3、5题 看图填空

4、6题 写出下面的分数,并指出分母和分子

5、7题

1个面包切成同样大小的10片,爸爸吃了4片,爸爸吃了这个面包的( )分之( )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教案简短7篇


阅读“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教案简短”或许能够为您解决一些疑问,欢迎您查看并阅读本文。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讲授教案的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教案简短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材(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34-35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本课时则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对知识的产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练习,尽量让他们对分数的知识有系统化的认识,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三幅图片,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三幅图片——俄罗斯国旗、五朵花两黄三红、平均分成六份的六边形其中三份涂成红色)

问:同学们,你会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些图片中的红色部分呢?请说出它的具体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经历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到抽象图形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两盒中内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请两位男生上来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师(问台上的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

生:我把盒里的铅笔的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两位男生都拿出了4枝铅笔。

2、再出示两盒内装6枝铅笔的文具盒,请两位女生上来也拿出其中的1/2。

(猜一猜她们会拿出几枝铅笔呢?)学生活动,两位女生都拿出了3枝铅笔。

3、设疑: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疑问吗?请想一想,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四位同学都是拿出铅笔总枝数的1/2,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有的一样多,有的却不一样呢?

预设:

生1:男生和女生肯定有一组拿错了。(师追问:你认为哪一组拿错了?请上来验证。)

生2:两个男生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一样多,两个女生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一样多。

生3:男生组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和女生组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师追问:猜一猜谁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多呢?)

3、检验:请四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铅笔盒里的总数是多少枝,拿出它们的1/2又是多少枝?

4、小结: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相同;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的一个体验数学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多少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5、试一试

课件展示,8枝铅笔(五枝红色,三枝蓝色,其中一枝蓝色铅笔是削好了的)

问:你能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削了的铅笔呢?

生1:是总铅笔枝数的1/8。

生2:是蓝色铅笔枝数的1/3。

生3:是第一横排铅笔枝数的1/4。

生4:是一个竖列铅笔枝数的1/2。

(设计意图:本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同一个具体数量它所在的整体不同,表示它的分数也就不同,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分数具有相对性。)

活动二:说一说

1、课件展示小明和小军看课外书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和问题。

问: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小明和小军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2、生同组交流后,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随机追问:“如果小军看了50页,小明看了5页,你们知道小明的书有共有多少页吗?小军呢?”

3、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大,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即分数具有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4、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1)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2)涂出所画图形的2/4。(3)涂出所画图形的4/4。(本练习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理解分数的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上渗透分数单位,为学习假分数作铺垫。)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2、选一选(课件展示)

一堆糖果的2/5是4个,

这堆糖果会是下面的哪一堆呢?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逐步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并让学生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教案简短 篇2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师:把4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2块。

师:把2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1块。

二、探究新知

1、引导探索

师:同学们表现非常好,那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生:每份是一半。

师: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师:出示月饼图,并让同学们说说其他图形一半用分数表示方法。

()()()()

生:用分数表示上图红色部分所占的比例。

师: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

(设计意图:具体数学的一半同学们能说清楚是多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

2、拓展

师:请大家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并涂色表示

三、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师: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吗?并涂上颜色吗?

生:动手操作。

师:出示示范图。

()()

师: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呢?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生:因为每一份都相同。

(教学意图: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

3、辨析:下面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请说明理由。

()()()()

四、比一比

师:折(画)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画一画),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生:同学们折(画)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知道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画)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填空题。

1>1

2 4

1>1

4 6

通过课件演示(意图:平均分的分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于是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五、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含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

比较大小:一个物体或图形,只有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同,每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活区”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生活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分同样大小月饼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同一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及六分之一,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干的事情,将知识蕴于动手操作中,在操作、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填空题

个,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是分子,()是分母,读作:

3、妈妈买了12个苹果,给哥哥7个,给妹妹5个。哥哥得这些苹果的,妹妹得这些苹果的。

个,个,几个

份,每份是它的(),写作:。

,写作:,它的分子是(),分母是()。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教案简短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你知道吗?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图片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同学们,看完这个短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我们现在二分之一是怎么写的?四分之一呢?你知道1/2表示什么吗?早在两年前的三年级,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文具袋,请听清比赛规则,我请大家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师:大家想一想应该怎么拿?

(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你能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的呢?……

比赛开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小组汇报,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拿的?拿出了几枝铅笔?

板书:

1组 2

2组 4

3组 3

4组 1

5组 4

2、提出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大家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3、猜测:

想一想,然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我认为每组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2组的和5组的是一样的。)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不一样。

是不是这样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一看:

4、验证:

师:现在每组的代表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组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4支,全部铅笔的1/2是2支。

组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支。

组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支。

……

板书:

整体 部分

1组 4 2

2组 8 4

3组 6 拿出它的1/2 3

4组 2 1

5组 4 4

补充: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

5、小结: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是)

(三)活动二:说一说

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图片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师: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由于不知道他们的书的厚度,所以会有三种情况。这里的1/3是把谁平均分成三份?

图片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现在你觉得谁看的多呢?

(四)活动三:画一画

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 1/4,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

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大家想知道老师的这幅图案是什么样的吗?

(五)巩固练习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4/6或2/3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2份没有分开,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9/12,也可以用表示3/4;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

2、涂一涂: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分数。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想一想:分别画出下列各图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结本课知识。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教案简短 篇4

教学目标:

合作的意识。

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配合,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活动,老师想把一些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好不好?

师:如果把

师:如果把

师:如果把预备——开始生:不击掌

师:怎么不拍了?

生1:每人半个苹果怎么拍啊?

师:是啊,这半个苹果,用我们以前学习的数能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老师想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怎样分才能做到“平均分”呢?

生:分成的两份必须一样大。

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

师:这样的一份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就可以说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注意这二分之一怎么写?先画中间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整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就在下面写2,因为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在横线上面写1.

师:一起来读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这二分之一在这个圆中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这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另外一半又可以怎样表示呢?(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大家弄清了二分之一的意义,下面你来判断一下,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否是原图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四分之一

1.师:认识了二分之一,你是否能利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方法来看看,如果老师想把一月块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2.生: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3.师:你能来写一写四分之一吗?

4.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四分之一在这块月饼中表示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折一折。

涂一涂,表示出你手中那张纸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2.生:动手操作。

3.同桌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你表示的是哪个分数?

5.师: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而且能折出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6.生:我折出了八分之一。

7.师:八分之一这可是一个新的分数,快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8.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八分之一。

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还有八分之一的分数,那么你们能不能也像他这样,大胆想一想,生活中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分数?他表示什么意义?

(四)比较分数大小:

2.师:能结合图示,试着比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吗?

3.生: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5.生:三分之一大于五分之一

6.师:在比较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7.生1:横线下面的数越大,份数就越小。

生2:同样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

(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二)拓展与延伸:

2、各涂色的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3、同一个正方形在不同的图形中可以用不同的数表示:1,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4.拿出盒子中粉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同样是二分之一,却拿出了不同的数量?

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要学会善于应变,不同问题要不同分析。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教案简短 篇5

一、情境导入

师:五一长假,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

生:去了!

师:智慧老爷爷领淘气和笑笑也去旅游了。路上,智慧老爷爷给淘气和笑笑买了四个桔子、两瓶可乐,还有一个比萨饼。想想智慧老爷爷该怎样分才公平合理呢?

生:分一样多,才公平。

生:平均分。

师:对。每份分得一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下面我们就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帮他们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分一分、平均分。)

师:(出示笑笑和淘气的头像,取出四个苹果、两瓶可乐)谁愿意到前面帮他们分一下,请举手。(一名学生到前面分苹果和可乐。)

师:比萨饼怎样平均分呢?

生:每人一半。

师:谁来分一分。(指名学生分比萨饼。)

师:让我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得的结果,都该用数字几表示呢?

生:苹果每个人分2个,(板书2)可乐1瓶。(板书1。)

师:每人分一半比萨饼,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生:0.5。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能到黑板上工整地写出来吗?

师:(指1/2)这个数字的面孔有些陌生,请不认识的同学别急。这个数谁知道,怎样读?

生:它是分数,读作:二分之一。

师:你说对了,这个数正是老师要介绍给同学们的新朋友,它是一个分数。(板书:1/2。)

师:读分数时要从下往上读,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半个比萨饼)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半就可以用1/2——这个分数表示。

师:这个比萨饼中有几个1/2?

生:2个1/2。

师:2个1/2合起来就是……

生:1/2,就是整个一张饼。(师补充:用1表示。)

二、探索新知

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教材54页“涂一涂”)我们的新朋友1/2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想请同学们在这些图形中找到它并用斜线把它涂出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涂出它们的1/2 。(师指名学生到前面的题卡上涂。)

师:请其他的同学们把书翻到54页,涂一涂。(生练习,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帮他检查一下,他涂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的新朋友1/2看同学们这么快就找到它,有些不服气,给我们提一个问题。

师:(指投影上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看这些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却都能用1/2表示,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这些图形的一半。

师:看来1/2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师:淘气、笑笑想和智慧老爷爷共同分享比萨饼,看来我们要重新分了。

师:(出示圆片)这回我们该把这个饼平均分成几份?

生:三份。

师:(将笑笑头像贴到其中一份里边)这块给笑笑的,同学们看笑笑得到比萨饼的几份?(生:1份。)

师: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1/3 。(师板书:1/3。)

师:为什么用1/3表示?

生:因为比萨饼被平均分成三份,笑笑得到其中1份。

师:(把淘气的头像贴到另一份中)那笑笑和淘气两人得到这个饼的几份?

生:两份。

师: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2/3。(师板书:2/3。)

师:(在剩余的一份中贴上智慧爷爷的头像)智慧老爷爷问:“我们三人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3/3,也就是1个饼。

师:吃完了比萨饼,智慧老爷爷邀请我们玩折纸游戏。请拿起桌上的正方形手工纸,现在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怎么折呢?快动手试一试吧!(学生自由折,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展示折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想想你涂色的部分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师巡视。)

生:我涂了一份,用1/4表示。

师:有没有和这位同学不同的?

生:我和同桌合作每人涂了一份,共涂了两份,用2/4表示。不过,我们还有个发现,就是我俩涂的正好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一半用1/2表示,所以我猜2/4=1/2。

师:(惊喜地)真该为你们的发现鼓掌。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我们都该感谢你们!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涂出了这张手工纸的三份,用3/4表示。

师:你的回答真完整!谁还想像他这样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不同的发现?

……

师:多么完整又清晰的回答啊!你也让我们有了新收获,感谢你。

师:(指黑板)像1/3、2/4 、3/4、4/4……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你们还能举出几个分数吗?

生:7/8 、1/10、3/9 、16/17……

师:我们这样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生:不能。

师: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分数。同学们,分数和我们身体各部分一样有自己的名称。如:(师用尺画横线写)3/4,写分数时我们要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这条横线的名称是分数线。然后写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平均分的分数,名称是分母。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分子。看3/4,谁能像我一样,介绍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师:(把学生分为红、黄、蓝、绿四队,课件出示超市场景)分数超市举办超市大赢家活动,答题赢购物卡。比一比哪队赢的购物卡最多,哪队就是超市大赢家。

(一)课件出示各种水果按钮,由各队自由选择,每个水果按钮链接一道必答题。

必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两张购物卡。

1.教材54页说一说: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这三个新认识的分数。

2.教材55页3题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明确分数要在平均分基础上产生。

3.教材55页第4题。

(二)课件出示蛋糕和果冻,后面链接抢答题。

抢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三张购物卡。

1.考考谁是火眼金睛?(下图中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两幅图通过移一移,都能转化成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对学生渗透数学中转繁为易的思想。)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识了分数,知道一半用1/2表示。

生:我知道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还知道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师:我们今天对这个新朋友还只是刚认识,随着今后的学习我们会更加熟悉它,并熟练使用它。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教案简短 篇6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黄静蓉 邮编: [课题]

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六册第6

4、65页的内容。 [教材简解]

本节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6

4、65页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通过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本课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平均分由原来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突破到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部分突破到一个或几个组成一份,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教学难点: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某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设计思路]

1、创设了小猴分桃的主题情境贯穿全课,将各个教学环节生动活泼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联系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情境中感悟新知。

2、安排了“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汇报交流---比较概括”的教学流程,在学生充分的操作活动后,引导学生比较概括,抽象理解分数的意义。本节课一共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和三次比较:(1)把4个桃、8个桃、12个桃分别平均分成4份,得到这些桃的四分之一。(2)把6个桃分一分,可以得到六分之

一、三分之

一、二分之一。(3)用12根小棒,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

2、1/3等分数。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体验分数形成的过程,在一次次辨析思考中,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逐渐走向丰满和深刻。[教学过程]

一、认识1/4

1、情境导入,复习1/4 师:在一座山上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正当他们满头大汗的时候,猴妈妈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呢?(一个大西瓜,一个神秘的口袋)看着满头大汗的猴宝宝,猴妈妈赶紧给他们分西瓜,猴妈妈会怎么分?(平均分成4份)

师:每个小猴可以得到一份西瓜,你知道这一份西瓜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指一块)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教师结合自己的口述,及时进行板书)

2、教学例题

(1)初步认识一个整体

师:西瓜吃完了,可猴宝宝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他们想到了猴妈妈带来的神秘口袋,(电脑回放)其实这个神秘口袋中装的也是小猴子喜欢的水果,猜是什么?

生:桃子。

师:猜猜有几个?不管有几个,我们都把这袋桃子看作一个整体。师:那袋子里到底有几个桃呢?(2)把四个桃平均分成4份。

师:袋子里有四个桃,在这里我们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你打算怎么分? 生:每个小猴一个桃。

师:对,因为有4只猴宝宝,猴妈妈肯定会和西瓜一样平均分成4份。为了更清楚的看出这4份,一般用虚线把他们分开。这里的一个桃就是其中的一份,那这一份就是这些桃子几分之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些桃子的1/4。

师:原来你是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个桃就是一份,每份是些桃子的1/4。

师:谁再来说说1/4是怎么来的。

师:那这一份呢?(要求学生把1/4的含义完整的说一说)看来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1/4。(3)把八个桃平均分成4份。

师:这个神秘的袋子可真神奇。你看袋子里又变成了8个桃。你能帮猴妈妈平均分给4个小猴嘛?(在练习纸上分,并涂出其中的一份,完成填空。)

展示学生的作业,组织讨论: A.每一份涂几个?

B.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一?是1/

4、1/

8、2/4还是2/8?

师:现在你能不能完整的说说这里的1/4表示的意义。独立的说说1/4的含义。

(4)比较:这里的一份有两个桃,这里的一份有一个桃,却都表示这些桃子的1/4,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说明:这里的比较让学生关注每一份里桃的个数虽然不同,但都表示这些桃的1/4)(5)把12个桃平均分成4份。

如果这个神奇的口袋里有12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电脑演示分法),那每一份是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呢?(完整的说说1/4的含义。)

(6)拓展

师:刚才我们将四个桃、八个桃、12个桃都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都是这些桃的1/4。如果有100个桃,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如果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个桃,但我知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小结:看来不管桃子的总数是多少,只要把这些桃子都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这些桃子的1/4。

(7)比较

师:刚才我们帮猴妈妈平均分了桃子,在这之前还分了西瓜,每个猴子都得到这些水果的1/4,比较一下,这两种水果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得到的1/4是这个西瓜的一部分;把许多个桃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得到的1/4有一个或几个桃。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关分数的新知识。(板书)

(设计说明: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次比较,四分之一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分数的本质: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认识其它的分数

师:刚才平均分,得到了1/4,还有其它的分数吗?请同学们把6个桃先分一分,再写出不同的分数。

学生练习后汇报自己的想法,得到1/

2、1/

3、1/6。

师:比较一下,这里同样都是6个桃,为什么能得到不同的分数?

小结:看来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每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也就不一样。

(设计说明:上面的环节仅仅认识了四分之一,对于认识几分之一还不够。所以接下来教师请同学们把6个桃先分一分,再写出不同的分数。学生练习后汇报自己的想法,得到1/

2、1/

3、1/6。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第三次比较:这里同样都是6个桃,为什么能得到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每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也就不一样,帮助学生完善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巩固应用。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学的怎么样。

1、填一填、说一说,想想做做1。

要求学生先写,再互相看图说说说说分数的意义。

2、画一画,想想做做3 教师:你打算怎么画? 理解先分一分,再涂上颜色。

3、摆一摆 ,想想做做4(1)拿出12根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2)师:你拿了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有几根?怎么想的?(3)你还能拿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

4、操作

(1)用你喜欢的学具表示出三分之一 ①学生操作 ②汇报

③追问:你们选择的学具不同,个数也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三分之一表示?(2)用你喜欢的学具表示出五分之一

四、总结拓展。

教师:今天我们又一次学习了分数,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小结:其实不管是以前的分数还是今天所学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些物体的1/4。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分数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设计说明: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一般建立在具体情境中,因此练习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但我们的教学如果止步于这里,学生的对分数的认识无法抽象出来。所以在学生操作后,有目的的让学生在抽象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教学。)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一般建立在具体情境中,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感悟,建立表象。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体验分数形成的过程,在一次次辨析思考中,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逐渐走向丰满和深刻。

从课堂教学中发现,表示八个桃的四分之一,有的学生涂了一个,有的涂了两个。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全体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这个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认识分数的过程。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先用竖线平均分一分,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学生回答时也要注意指导有序地表达:八个桃的四分之一,把八个桃平均分成四份,一份有两个桃。对学生画图方法和口头表达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教案简短 篇7

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版三上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与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通过谈话活跃气氛。

一、激趣导入

师: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途中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小朋友们愿意帮助他们们吗?

出示动画:(1)把4个桃子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分几个? 生1: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动画(2)把2个桃子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分几个?

生2:把2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动画(3):那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生:切成两半

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生:二分之一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

它指的是谁?

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2、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大屏幕演示几种不同的折法,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学生到前演示或者在展台上演示)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

(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4、比较分数大小

(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1:1/4

生2:1/2

中间用什么符号?(小于号)

( 在学生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可以用学生的作品验证或者课件演示大小比较。

(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5、分数的书写。

(1)师教写1/2。

(2)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的?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分母是

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学生空写几个分数。

三、巩固练习

以赛车闯关的形式进行练习

1、在能用1/2表示阴影部分的图形的括号内打V。

2、用分数表示各图形的涂色部分。

3、比较分数的大小。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出示法国等国家的国旗)

《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生:《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

师: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

生:把《科学天地》再分,黑板版面就平均分成了四份。

师:生活中的分数真的很多,希望同学们认真体验生活。

《边城》教学教案汇总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对于进步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制定好的教案至关重要。您提供的关键词让栏目小编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边城》教学教案”,请认真研究本文同时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边城》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边城》教学设计详案。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二、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边城》教学设计详案》。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2)《边城》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边城》教学教案 篇2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问题教学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问题从何而来?问题设计如何优化?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一、问题从何而来

问题来自学生预习。问题教学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最高境界应该是问题由学生提出,并且由学生解决,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设置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能要求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会增强教学针对性。但来自学生的问题,有的过于琐碎,有的属于无效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问题直接作为引领教学过程的问题,必须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加工和整合。

问题来自教师预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备课就是备问题,以具有思维驱动力的问题驾驭课堂,展开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问题,一定要来自文本,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另外,还要基于学情设计问题。《致橡树》入选多种版本的初中教材,也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面对高中学生如果仍然提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的感情主旨是什么?”等针对初中生的过于浅表化的问题,可能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改为这样的问题:《致橡树》真的是爱情诗吗?仅仅是爱情诗吗?将会在更高的平台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品读诗歌的热情。

问题来自课堂生成。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能提出教师不可预料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教学问题,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需要教师用心去捕捉,以此生成精彩的教学内容,形成课堂亮点。特级教师李仁甫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有学生认为大宅子来源表述有问题,“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鲁迅难道认可鼓励将‘骗’‘抢’来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行径?”对此,李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机会,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阴功”对下文“或合法继承”“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铺垫作用,“骗来”“抢来”没有什么后果就是“祖上阴功”在起作用,“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中对“骗”“抢”的嘲讽,最终归结为“姑且”的目的是要突出写作意图――只谈“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这所“大宅子”。

二、问题设计如何优化

1.设问要找准切入点。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设问的艺术。设问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找到最佳切入点。找准设问的切入点,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全面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文本的特点,或从文章的“眼睛”和“灵魂”的课题设问,或从重点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设问,架设起教学最便捷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智慧的大门。

教学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在225个字的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用了27个“愚”字,你能发现“愚”字背后的意蕴吗?学生先把“愚”字进行分类,然后通过讨论明确:这里的“愚”是柳宗元不同流俗、桀骜不驯的代名词,是作者以正话反说之手法向龌龊政治投掷的一把反抗利剑。“愚”字氤氲着作者郁结于胸的不平之气,其真意在于抒发沉沉的郁愤之情。

2.设问要具有牵引力。问题设计应避免零碎的、随意的、浅层次的问题,要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文章信息筛选提炼、优化组合,对琐碎的问题梳理分类,组合出富有思维张力的主问题,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文本理解与品读。主问题设计要有“三力”: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内在牵引力,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吸引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主问题的设计往往是紧扣目标,着眼整体,涵盖面大,探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茫然状态。教师应适时给学生设置台阶,提供支架,降低难度,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位老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可以透过林黛玉的“看”和“听”把握典型环境、分析人物形象吗?针对这一涵盖面较大的问题,教师巧妙地设置了几个支架:①林黛玉进贾府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②林黛玉进贾府听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③在林黛玉眼里,贾府由内而外展现出哪些特点?④在贾府众人眼里,林黛玉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主要人物形象贾母、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各是什么?主问题统领下的小问题,更好地架设起了课堂预设与生成间的桥梁,确保了教学进程的顺畅。

3.设问要关注细节处。有效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金钥匙。但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深入研读文本,特别是要关注文本细节,哪怕是文中的一处暗示、一个标点,要从细节中读出作者,读出作品人物形象,读出文本丰富意蕴。一位教师教学《祝福》时提问,小说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单独成段,为什么要用‘仍然’一词?”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热烈讨论。学生的发言尤为精彩:“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社会里,寡妇再嫁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已经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仍然叫她祥林嫂,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的封建贞洁思想。”正是这样的细节,激发了学生思考,兴趣盎然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4.设问要讲究适切性。朱则光老师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因此,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起点状态或能力,要把教师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教师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而现实情况是,有的设问难度存在或低或高现象,问题过于简单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太难又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设问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凭空设想,要从学情出发,让问题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和启动学生思维。

三、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链。阅读教学中设问的主要目的,是要驱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引领学生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应呈现出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的“问题链”。“问题链”能够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深刻性,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上,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要快慢适度地向前递进,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小步子、缓坡度地前行,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逐步向更高层次和更高广阔的领域发展。

教学《想北平》时,我抓住文章的结尾句“真想念北平呀!”以“想”字为重点,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想北平?作者到底想念北平的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去想念北平的?环环相扣的三个问题意在帮助学生弄清作者想念北平的原因,抓住了文章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只选择普通北京人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的目的,理解作者的平民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衬托对比、比喻、反复等艺术手法运用的妙处和效果。

精心选择设问形式。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设计一些辅助性的问题,来拓宽思维的宽度,掘进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如要想引导学生放下现有的答案另辟蹊径,全面思考,教师可以更深层次的追问 “为什么这样回答” “还有别的答案吗”“请说明理由”;要想引导学生辨别、比较、权衡现有答案,获取更精准理解,可以采用选择问“为什么不是这个,而是那个,哪一个更好”; 还可以是假设问,“如果你想的是这样,那么就会怎样”;还可以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错误认识进行反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等等。

总之,语文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设问水平,让富有思维驱动力的问题成为撬动阅读教学成功的支点。

《边城》教学教案 篇3

浅谈中学生作文评语

【内容摘要】: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最集中的体现,是作文教学的继续,具有促进作文教学的重要功能。本文对当前作文评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提高作文评语的质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作文评语中具有情感性和语言精美的重要意义。【关键词】:作文评语弊端情感性语言精美

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提出的有指导性意见的文字,是“作文指导的补充和深化,是一项特殊的再指导过程”,[1]它不仅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写作技巧进行了评价,还对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还包含着对学生后继作文学习环节及内容的调度和引导,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但如何写好它,让它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写好评语,做好评价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作文评语,往往会令学生激动万分,或茅塞顿开,或借此生发下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南,成为老师和学生心与心对话的平台。反之,则会使学生不知所云,甚至望而生厌,失去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好的评语不仅对学生有巨大的指引作用,同时也是老师责任心的试金石,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使命感和殷切的爱护。因此,作文评语的探讨的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作文评语存在的弊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发现学生每次对教师批改后发下的作文只是看一眼就束之高阁,等到作文讲评时再从一堆书本中找出来。通过对学生的询问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我发现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评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老师的教学计划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首先,套话空话现象。比如,“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取材不合理”等等。至于为何“不明确”如何“不清晰”为啥“不合理”,老师没有具体的指出,学生看了也不明白。就是那些肯定性的评价,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结构尚可”“语言较优美”等,都是没有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这种“假、大、空”的评语是学生最不愿意看的,因为看不出什么内涵来,是对学生最没有用的评语。其次,一边倒的评语。一种是以批评指责为所有评语内容,从书写到结构内容,把学生的作文批的一无是处。例如“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整洁,结构不合理,中心不突出。”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肯定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全是褒奖。例如“文章中心明确,有条理,书写也较为工整”。这是我曾很喜欢的一种评语,以为这就是“成功教育”,觉得学生就是要夸。其实,学生不仅要夸奖,也要批评,只有把批评和夸奖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成功教育”

曾看到过一个有关作文的问卷调查:1000名高中学生中仅有23%左右的学生认为以往的作文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较强,越写越有兴趣,或写作起点虽不高,但能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而77%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作文水平较低或低下,很少或未曾得到肯定与鼓励,对写好作文没有信心,甚至讨厌作文。不难想象,在这种状况下,作文教学的效果会是如何。

二、改进作文评语写作的措施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作文的直接动力之一。作文评价应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帮助他们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灵最细微的运动,以巧妙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明确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要做到这些,我觉得作文评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具体明确

空话套话使学生不能发现其不足之处与可嘉之处,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我们 1 在写作文评语时要注意具体指出学生作文的问题及优点。旁批,眉批,总批相结合,使学生一看变明白评语的具体指向,然后对症下药,修改作文时有能有的放矢。眉批、旁批一般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力求具体实用。总批则要适当长些,站得高些,努力从全面着眼,评出特点,评出方向,带有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比如,学生的语言比较优美,可以划出他比较好的句子,然后在旁边适当点评。如果说文章的结构不是很合理,可以在总批中具体指出为什么不合理,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便学生修改时有方向。在一次随笔中,有位学生写了个议论文,观点很明确,但在论证过程中条理不清,结构有点混乱,我给他具体指了出来,并提出了修改建议,第二天这位学生就拿了他按照我的建议重新写了一遍的作文给我看。我看过之后,发现明显比前一篇好了很多。

2、肯定否定相结合一味的肯定或者一味的否定都是不合理的。“成功教育”并不意味着不能否定。肯定固然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加以发扬,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是,过分的肯定容易使学生沉浸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不利于学生很好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反之,单方面的否定往往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可能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只有肯定和否定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的同时,还能清醒的认识自己还存在的不足,然后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这样,作文水平才能有提高。

3、有针对性

作文评语如果求其全面,会使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在评改是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警惕和收获,即从大处落墨,如文章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立意角度、结构语言等主要方面,使学生明辨优劣,引起足够的重视。评语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对写作意图的体现上。教师布置指导的每一篇习作训练,都是有目的的,或是训练组织结构能力,或是训练想象描写能力,批改时要注意将既定的写作意图做为点评的焦点和靶子,有的放矢。

针对性不仅体现在针对文章,还体现在针对学生。评语要考虑学生所能接受的限度;从个性特征上来说,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不要伤人或“棒杀”;从程度水平上讲,不能以同一尺度来衡量所有同学。所有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评改作文时,应因人而异。

4、情感性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破费心思地从字里行间窥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是扶持还是厌弃??每个人窥测所得不同,其情绪也随之起伏而波动。所以教师的评语要满怀深情。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作文评语也是如此。评语中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爱,能给学生以亲切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例如:”你这篇习作写得非常逼真,非常感人。”这种亲近就犹如教师写给学生的一封充满热情的“复信”,也像一张对症下药的“处方”。学生一旦从评语中品出了鼓励和希望,他们马上兴奋起来,振作起来,花数倍于教师的心血投入到作文中去。因此,作文评语的写作出发点应该建立在亲切、和谐充满情感的基础上。以父母对孩子的慈爱为态度,以医生对病人的亲切作为基本的语调,使学生看了评语后,觉得老师好像在与他面对面地交谈,对他的劳动成果尊重、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密感,碰到问题愿意请教老师。因此,教师在学生作文评语中要避免写那些淡漠、冷峻、责备、讽刺、挖苦的评语,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畏难、失意等消极情绪。如:“一塌糊涂”、“连起码作文常识都没有”、“胡言乱语”等。

5、力求语言的精美

示范是最好的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种文字精美而富有个性的评语,那种句句珠玑、掷地有声的评语,则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文学的熏陶,一种 2 审美愉悦的精神享受,令学生长久铭记,永志不忘。学生从中会感受到自己的老师也是一位写作能手,这样学生写作文时会写得更来劲,写得更好。另一方面作文评语其实也是老师的作品,既是教师价值观、审美观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文学功底、文化素养的直接展示。那种生硬呆板、千篇1律的评语,纵使评得正确、全面,也会因其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而面对文笔隽永的的学生的作文时,如果老师的评语干巴巴,那将和学生的作文极不协调,同时也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三、结语

作文的评语是形象化的理性表现,其中融合着教师的道德、学识、人格等多种素质。作文评语虽小,但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文中特别强调指出的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老师评语不仅要求客观,还必须注意其情感性和语言的精美,时时锤炼自己的语言,关爱每个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一定能写出充满“人文关怀”、“声情并茂”的作文评语。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6年版

2、翟启明、刘永康《中学语文教学论》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年版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陈进栋《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选自《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9期

《边城》教学教案 篇4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三点体会

作 者:张爱华 等 级:★★★ 录 入:小灯审 核:小灯 更新时间:2009-4-14 14:54:1

4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目标。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爱国主义;远大理想;传统美德;奉献精神;弘扬正气;见义勇为;艰苦奋斗;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指导者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分块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

2.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

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联想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紧抱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

比性及对比度,从而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运用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如 1999 年全国考题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自拟题目,写出文章。有不少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记叙科学家不辞辛劳,终于完成人类记忆移植的发明过程,最后讴歌了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这样写,固然可以,但难出佳作。而一位考生,自拟题目:《伤心儿女》叙写三位不孝儿女,原想通过移植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记忆移植之后,儿女们看到的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这样,作品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考其原因,作者完成转未知领域入已知领域的思维过程,对平时训练的“传统美德”题材中“孝”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话

题进行重新审视,并取得较大成功。

以上三点体会,是我教学中的一些愚见,望同行们斧正。

《边城》教学教案 篇5

边城一、活动目的

1了解沈从文的**风格,多角度、多方位地品味**之美,体验细腻丰富的表现色彩

z、 通过创设思维训练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记录、评价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意识。

二、活动程序

(一)导入

出示有关湘西的录像。

主持人:沈从文,一个从湘西边城走出来的文人,一生都坚持着“美即生命”的信仰,于是很自觉地他便将此信仰完完全全地倾注在他的文字中,进而赋予了其**无与伦比的优美。

《边城》正是这样一部充满着美和爱的**。首先是山水秀美,自然风光秀美,湘西古朴可爱。其二,是人情之美,祖父母、孙辈的真挚情怀,忧郁感人的兄弟情义,纯洁美好的爱情,是一首歌颂爱情与美丽的诗篇。

(二)活动展示

第一组—山水风情美

主持人:在边城里,有一片晴空,有一轮朗月,有一汪碧水,有一腔痴情——边城是一方净土,那里有我们向往的平和、宁静。让我们跟随第一批学生参观湘西

配画面、**朗读《边城》中相关的四组文字——

青山绿水图

小溪流下去……全看得明明白白。

雨后乡村图

雨后的晴天,有黄色的鸟,竹鸟和杜鹃在唱歌。

山村人文图

水中游鱼来去……实在非常愉快。第二、

三、四、五组—人情人性美

主持人:沈从文用湘西青山绿水和朴素圆润的世俗人情,抒发心中挥之不去的朴素爱情和人性之美。《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是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它吧。

第二组—主人公翠翠

主人公翠翠是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种精神。

翠翠是纯朴善良的,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翠翠高兴极了。她那颗单纯而不成熟的心,总是充满着对祖父的依赖和怀念。她委屈的时候,便会撒娇地喊:“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

翠翠是羞涩矜持的,远望见心上人摊送如受惊的小鹿逃进竹林,被爷爷说破心事,会“低下头去”。

翠翠是执著坚定的,她“神往倾心”于母亲对爱的追求,她等待那“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摊送归来,一如巫山神女永久的痴情。

第三组——祖孙情

这位老船夫70岁了。他撑船渡船,不管刮风下雨,白天还是黑夜,已经50年了。他忠于职守,工作努力,热情高涨。在漫长的岁月里,爷爷没有女儿,只有一个孙女,把翠翠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翠翠没有父母,只能和爷爷住在一起。

祖孙二人当然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爷爷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甚至专程去找误以为是前夜山上唱情歌的老大天保;在日常的生活上,他对翠翠是无比关怀的,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不让翠翠坐在热石头上,唯恐自己的宝贝孙女儿会因此生“坐板疮”;在感情上,他尽力地体谅

当翠翠伤心寂寞时,她会给她讲故事,讲笑话,唱歌。而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孙女当翠翠伤心寂寞时,她会给她讲故事,讲笑话,唱歌。而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孙女儿翠翠,对爷爷也是关怀备至。

爷爷不理解她心事的时候,她幻想着出逃让爷爷去寻她,可是想到爷爷找不到她时可能有的无奈,又为爷爷担心起来,为自己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起来。爷爷一直为翠翠的幸福担忧,直到他去世。

主持人:在美丽的湘西,爷爷奶奶和孙辈之间的深厚亲情,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他们为着彼此的幸福而幸福着。

第四组——儿女情

爱情需要的不是家庭,不是金钱,而是发自内心的激情之歌。

早在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与摊送二佬在河边第一次相遇,摊送已爱上翠翠,翠翠下意识里已朦胧生出对摊送的爱恋。不幸的是,天保的哥哥也爱上了翠翠。更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人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女儿的陪嫁,正托人向顺顺放口风,要摊送作女婿!

湘西有这样的风俗,“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若走车路,应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做主,为心爱的人唱三百六十天的歌”。

天保爱上了翠翠,在车路不通的情况下,坚定地继续走在路上。而滩派在磨坊和渡口之间,毅然选择了渡口。后来,兄弟俩轮流给翠翠唱歌。谁唱响了翠翠的心,翠翠又会回到谁身边。

摊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主持人:爱情的美很重要,因为它排斥物质欲望。爱越纯洁,它所包含的物质欲望就越少。他们用歌声表达爱情的方式,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

第五组—手足情

手足情,心连心。

天保和摊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完成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悲伤离开了家

主持人: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两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有些只是相互尊重和公平竞争。

(三)结束语

《边城》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俗风情画,那里有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有来自于那小小山城的淳厚的民风。我们可以说,(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是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沈从文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安静而又被“爱”的氛围笼罩人生的一隅,作品为人类的“爱”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凭借高超的艺术,充分表达了他表现人性美的创作意图,发挥了以美好人性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四)评价与总结

(1)采用了小组承包的形式,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既有独立的任务,又相互交融.体现了小组成员间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

(2)采用小组承包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语文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运用多种方式,从各个角度进行**,在**中学习,在想象中品味。学生们很好地参与了教室的设计。

(3)通过此次综合性学习.沟通了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从整部作品《边城》人手,能用文字、**来展示学习成果,评价**的主题,培养了学生收集、归纳、整合信息的能力及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方法建议

《边城》的情节、人物等描写并不十分突出,但语言文字美、环境风情美、人情人性美却十分突出。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真、普、美。

(一)活动形式

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具体可行的计划,相互配合**,承担任务。

(二)知识准备

1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感受诗意的独特魅力**。

2、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边城之美”,主要从自然和人情两方面紧贴文本搜集材料,整合提炼后在全班展示。

(三)步骤建议

本文来源://www.rcw66.com/r/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