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汇编7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故事
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
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我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您的嘴巴抽不出来,你就会在这里饿死和憋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让谁。时间一长,它们俩都累得筋疲力尽。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打鱼回家路过,就从沙滩上走过。看见鹬蚌相争的情景,渔夫觉得很有趣。他悄悄地走上前去,没有费多大力气,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2
《鹬蚌相争》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
在备课时我回忆起了孙老师执教的《学弈》一课,也是一篇文言文,教学效果很好,我也进行了尝试。
文言文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大量地安排了读的环节,比如:理解之前的听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学生练读,读流畅。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在正式讲课后我让学生理解了意思之后再指导读,那么读的语气就鲜活多了。
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对读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应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读的能力才会提高。同时我也发现了音乐是充满感染力的,音乐能使使同学们投入到文章中去读得有声有色。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3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4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5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7
从《汉书·艺文志》的序言来看,诸子百家书籍的命运多舛,书籍的来源驳杂:
《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藩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叹日:“朕甚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在“真伪纷争”、“藩灭文章”、“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求遗书于天下”的背景下,书籍的流传、创作和整理都会受到影响,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需要仔细辨别。王葆弦先生指出,汉成帝时篇籍大增,各种书的藏本颇多,“刘向自恃为《谷梁传》学名家及朝野公认的宿学通儒,又属刘氏宗室,借整理皇家藏书之机,以及与元成两帝接近的便利条件,自然要在重要典籍的整理上自成系统,与经学的其他派系分庭抗礼。他所拟订的篇次、篇数都是与旧本不同的,就连书名也要重新拟就”。
熊铁基在《刘向校书详析》说:后世流传乃至我们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他们校定的。当时几乎所有的图书都经过了他们的理解、认定乃至改造,当然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点未得到充分认识,以为所读的先秦古籍就是原来的样子,这就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得出与历史真实不符的结论。历代学者中有不少人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产生疑、辨,因而有指伪之作。从现存的《书录》及有关记载看,有的书完全是新编定的。如《列子书录》……可见刘向完全新编了一部《列子》书。而诸子百家被称为中华文化正统渊源,刘向当时整理了已濒临亡佚的散乱诸子残篇,虽然现在这些诸子典籍十不存一,但是刘向整理先秦诸子古籍贡献功不可没。
-
欲了解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鹬蚌相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