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如果您喜欢这种类型的书日出网推荐“马说优秀教学设计”。教师是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是缺一不可的。教师对于教案的撰写要体现出教学改革的思想。希望本文能够解决您的困惑!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1】
1、分析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明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我来背一背
2、分析第二段
(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什么?
明确:无知、无能、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我来背一背
3、分析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4)、我来背一背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2】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课外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
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4】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四化的有用之才。
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二课时
一、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划出朗读节奏。
3.学生齐读,教师及时纠错。
4.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翻译全文。
(1)补充注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称号。
是马也是,这样,这种
力不足力,力气;足,足够。
虽有名马虽,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虽然。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可,能够;得,办到。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求,要求。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明白,懂得。
(2)一词多义
②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他、她、它(们);其中的;表指示,“那”或“那些”。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者”“还是”,表让步,“尚且”。④助词,在句中,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3)词类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受辱。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④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用尽,竭尽。
(4)倒装句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5】
①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
指定学生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点评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和译文。
一、文本探究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讨论:
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2.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4.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
明确: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5.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明确:《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二、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作者看来,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不能,尽管人才需要别人赏识,需要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但作为千里马的人才应该主动创造环境,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
毛遂自荐的`方式。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呈现出来。可以暂当卧龙,等待机遇一举成名;“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打造新局面吧。
四、辩论赛
难道作者一定是对的吗?千里马一定是被饲马者埋没的吗?他自己难道没有责任吗?1.我觉得千里马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你虽有千里马的才能,但是别人不把你当千里马看,是因为平时你不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你应该向那些人展示你的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得到他们的赏识。
2.我觉得千里马的出现一直都是很被动的状态。它应该去主动地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技能,才能够令人赏识。我们在社会上也要注意这一点!要想成为千里马,除了环境,还有自身的因素,客、主因素共同作用,我们才能脱颖而出。
3.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他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暴露了他作为地主阶级文人看不起下层劳动人民的心态。从“奴隶人”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出。
教学反思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6】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⑵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⑵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
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3、⑵选择 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棗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1、关于《马说》的主旨。
2、关于《马说》的结构。
3、关于《马说》的写作特点。
4、关于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以《我怎样成为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课文《马说》,结合自己的实际。
祗(zhǐ)同衹、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说奴跟隶并列地修饰人,很不足取。不敢护前,谨此改正。奴是一个词,《说文》说是罪人,《玉篇》:《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引申为被役使者。隶人是一个词,就是古代因罪入官为奴,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说隶人是职位低贱的吏役。
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食同饲,喂;二、食增加使动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尽其材,《课本》注: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材不应当解释为才能。《说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义是材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足以备器用。杜预注:谓皮骨齿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饲料。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
译文:喂它却又不能让它把那些饲料吃完。尽其材前面隐含使之,因是口语语体而省略。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7】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8】
一、导入:
“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简介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贞元(8)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⑥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探究课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3.《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首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七、小结: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9】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马说》的优秀教学设计3
一、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B、农奴、家奴
C、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B、等同、一样C、等于D、等级
答(B)
⑶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B、规律C、方法D、道德
答(C)
⑷执策而临之
A、面对B、驾驭C、到达D、光临
答(A)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⑵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策之不以其道⑤山之僧智仙也⑥越长城之限⑦愿陛下亲之信之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⑨杜少府之任蜀州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B、①⑧⑨⑩C、④⑦⑧⑩D、①②③⑤
答(A)
⑶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B、故自号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C、托物寓意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
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3、⑵选择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棗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诵和默写全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马说》指导课内自读简案】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二、自读作业(同前)
三、讨论重要内容
1、关于《马说》的主旨。
2、关于《马说》的结构。
3、关于《马说》的写作特点。
4、关于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详细内容均见前自读教案。
四、作业
以《我怎样成为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课文《马说》,结合自己的实际。
【《马说》难句解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说奴跟隶并列地修饰人,很不足取。不敢护前,谨此改正。奴是一个词,《说文》说是罪人,《玉篇》:《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引申为被役使者。隶人是一个词,就是古代因罪入官为奴,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说隶人是职位低贱的吏役。
译文:只是被奴仆或者隶人的手侮辱着。
2、食之不能尽其材
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食同饲,喂;二、食增加使动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尽其材,《课本》注: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材不应当解释为才能。《说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义是材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足以备器用。杜预注:谓皮骨齿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饲料。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
译文:喂它却又不能让它把那些饲料吃完。尽其材前面隐含使之,因是口语语体而省略。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11】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葡萄沟
2.在我们的祖国边疆有一个好地方,那就是——
3.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新疆葡萄沟的美丽风光。
二、师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
1.标小节序号,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找出本文的多音字;
2.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学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杏,阴
2.多音字:好客,钉着,水分
五、讲读第一节
1.用——划出本文的中心句;
2.新疆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从文章找句子回答,用()表示。
盛产水果
葡萄多、美
葡萄干有名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
3.自由朗读第一节,思考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4.点出“盛产”,自由读第一句,请你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月月有水果)
从哪些句中看出——五月有……七八月有……到九十月份……
揭示总分关系。
师引读:那里盛产水果——
第2句和第3句的关系是“总起分述”的关系。画示意图。
5.齐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六、布置作业
1.抄词并家默;
2.熟读课文。